English

“双高”选拔报名全程观察

1998-08-22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特约记者 吴 坚 我有话说

主持人语

8月14日下午4点,来自我市数百家单位的招聘人员带着他们的最后收获开始离开报名会场。至此,为期一周的我市公开选拔“双高”人才报名工作圆满结束。正在现场进行统计工作的招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7天的时间里,共有约1万人到场咨询、洽谈,有1002人报名竞聘。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本次公开选拔工作的总指挥韩铁城表示,从目前情况看,这次公开选拔报名工作是成功的,是令人满意的,中央部委机关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北京市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类人才都积极参与了这次公开选拔活动,这是我市这次公开选拔活动成功的基础。在这一周中,记者5次来到报名现场,对“双高”选拔报名进行了全程采访。

部委分流人员报名踊跃

在本此“双高”选拔中,中央国家机关干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在报名者中,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有467人,涉及70多个部委。在公开选拔的现场,许多招聘单位和应聘者都对我市“双高”选拔积极吸引中央国家机关分流人员的举措表示理解和支持。首钢集团公司前来参加招聘的副书记认为,这次北京市“双高”选拔,是三个面向:面向国家机关、面向社会人员、面向市属单位内部人员,应该说选拔的标准、程序是一样的,我们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中央国家机关分流人员,是充分考虑国家机关在机构改革中会有许多优秀人才离开原有岗位,北京的企业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契机,把他们吸引进来,这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以前经常看到南方企业积极招聘中央国家机关分流人员的报道,这次我们也参与到这场人才竞争中来了,我们有我们独到的优势,相信会对中央国家机关分流人员有很大吸引力。

国家经贸委的左晓明在一家摊位认真地咨询了许久,他对记者说,虽然他和他的许多同事已在本部委下属单位分流完毕或准备去接受培训,但北京市的这次公开选拔仍然十分吸引他们。来自原化工部的一位分流干部说,北京市在这个时候进行“双高”选拔,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为中央国家机关解决了一条分流渠道,当然,作为北京市也可以从中吸收人才,这是对双方有利的事。北京市建材系统的一位应聘者表示,作为北京市的单位,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中央把分流工作做好,这也可能会对下一步的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产生一些好的影响。

招聘单位如是说

这次“双高”选拔是我市第三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选拔高级人才,与往次不同的是,这次公开选拔不但人数大大增加,而且将招聘职位由以前的行政领导职位(副局级领导干部)一变而成为企事业单位招聘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其中管理职位600多个,专业技术职位300多个,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等职位成为本次公开选拔的热点。

在招聘现场,许多招聘单位都表示,以往两次公开选拔他们只是组织本单位、本系统的人才去参加应聘,而这次他们也坐在了招聘台前,为自己招聘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双高”选拔对企业帮助很大。同仁堂的一位招聘人员说,参加这次公开选拔的原因是去年同仁堂作为股份公司上市后,各方面人才特别是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存在明显不足,“双高”选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公司的党政对这次活动十分重视,从公司实际情况提出了金融证券、财务管理、计算机网络、高科技开发等4个职位,这些职位都是很难在市场上招到的,这种由市政府来为企业组织的大规模招聘是前所未有的,它的规模效应和优惠政策使我们有机会获得久觅不得的人才。

本次“双高”选拔为留学归国人员和高级会计师等我市紧缺人才提供了解决户口的优惠政策,这吸引了来自海南、江苏、天津、重庆、内蒙、河北、山西等22个省的人才进京应聘,许多招聘单位表示,户口常常成为他们引进人才的滞碍,这次“双高”选拔为他们提供了吸纳外地优秀人才的机会,最后的统计数字显示,共有46名外地人才与招聘单位达成了初步意向。

通过为期7天的公开选拔,参加招聘的绝大多数单位都收获颇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而更令他们高兴的是,在报名期间,许多不符合本次“双高”选拔条件但又为企业所急需的人才也被他们相中,进入了他们的人才库,以便今后继续引进。

“双高”选拔尚缺一“高”

一位来自核工业总公司的高级会计师在现场转了一圈后遗憾地对记者说,招高级会计师的单位挺多,但待遇却偏低,不少单位报的待遇还没有我现在一半多,高级会计师是北京的紧缺人才,市政府能够提供一家三口进京的户口优惠,企业却没有提供相应的收入上的优惠,我只好放弃。

类似的声音在招聘现场可以听到不少,据记者观察,本次“双高”选拔的许多职位在待遇上确实不具诱惑力,以高级会计师为例,在外企的月薪可以达到5位数字,但在“双高”选拔中,许多单位只能提供千余元的月薪,高者也不过3千左右。其它高级管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位也存在同样问题,即使有些职位表明年薪10———20万,但紧随其后的相关条件也使大多数有意应聘者望而却步。据透露,在报名过程中,一些单位发现了这一问题,并相应提高了一些职位的待遇标准,但与市场工资仍有相当距离。

应该说,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收入是体现人才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市级人才也理应获得与其职务、职称相符的高待遇。一个企业只有为它的人才提供符合市场标准的工资收入,才能在人才市场中充分体现其竞争力,而这对于许多参加“双高选拔”的国有企业来说,却有相当难度。用市商委系统一名招聘人员的话来说,许多企业的老总也只拿1千多元,普通员工的收入不过几百元,怎能拿出更高的待遇给“双高”人才呢?这不仅牵涉到体制的问题,经济状况的问题,还有一个单位内平衡的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